201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,我在咨询室接待了专程从浙江赶过来的学员Erik艾利克。他2015年毕业于某高校,学的是市场营销,现在在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做项目经理,收入待遇都不错,老板也很赏识他,希望他能给公司、给同事带来新的思维,带来更多活力。

在公司里面,和他级别一样的同事都是技术出身,逐步走上管理岗的。他所负责的项目需要具有非常强的IT技术能力,他从入职开始,一直在花大量时间,拼命恶补技术,但始终还是觉得和科班出身的那些同事们相距甚远,他很困惑:不知道是继续硬着头皮做下去还是转行?是否应该去从事和大学所学专业也就是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?

图片

在职场通行的主要有两种技能。一种是硬技能,比如IT技术,会计核算,PPT制作、数据分析等;一种是软技能,比如:沟通表达能力、商务谈判能力、演讲演示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、团队激励能力等等。人人都会说活,但不是人人都能说相声,都能说得像郭德纲那么好,因为说相声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种。

Erik艾利克的问题就是技术和职位不匹配,他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他自己有什么独特优势?他和周围别的同事比怎么样?如果经过尝试和努力,在技术方面始终无法有太大提升,很难模仿有技术优势的同事,那就应该果断放弃。从自己的独特优势出发,找新的突破口,新的破局点。

比如:既然他技术不过硬,那么他在开会的时候,就可以带上技术人员,由技术人员负责解决技术问题。他需要做的只是在正确的时间、正确的地点、带上正确的人、开正确的会而已。

我还有个学员Henry亨利,和Erik艾利克学的是一样的专业:市场营销。他大学毕业后没有从事市场营销类工作,也没有考研或出国留学,而是去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,做产品助理,经过2年多的实践体验,他发现了产品部门,产品经理对一个互联网公司巨大价值,他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,清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,那就是做一个卓越的产品经理,产品VP。

因此他的职业规划是:在现有的公司继续工作3年,争取先做到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,然后去美国名校读一个相关的课程、拿一个硕士学位。学成回国后,争取进入BAT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,直至成为卓越的产品经理,产品VP。

Henry亨利的例子充分说明,专业和职业、专业和事业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,重要的还是你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体验,亲身实践,通过分析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一个的非常具体的问题,逐步发现自己的优势,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。

说说我自己的例子吧,我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,学的是会计电算化专业,但成绩很烂,也曾考过几次CPA,均以失败告终。

思前想后,权衡利弊后,我选择在1998年入行,在北京、浙江、西安、吉林等地全程独立操盘K12中小学教育,IT职业教育、少儿英语培训、财务管理培训、国学经典教育、国际游学、在线教育、职业规划和学校管理咨询等多个教育项目,对教育产业、教育行业有了全面、系统、深刻的认知。从基础岗位市场、销售到副校长,校长、副总裁、总裁,经历了一个完整的「管理岗职业发展路线」。

先后尝试了三次创业,创业路上的那些坑统统「掉」过,体验过孤独、无助、艰辛和收获。工作期间去北京师范大学读了教育管理研究生,及时弥补了系统教育理论、教育管理方法方面的缺失。

到清华大学读了总裁班,有效拓展了高端人脉资源。定期去美国常春藤盟校(哈佛,耶鲁,普林斯顿大学、宾夕法尼亚)、霍普金斯和西点军校等交流访学,参加国际会议,通过「出国保鲜」,以保持我在职业规划和学校管理咨询领域的先进性和领先地位。

系统打造个人品牌,与各个知识分享平台、出版机构深度合作,持续输出有价值的思想,能实操的方法,可落地的解决方案,直接解决了数千人职业学业困惑,间接帮助数百万人学习和成长。总之,我是「不务正业」好多年,没有做过自己的老本行,会计。但我做每一份工作的时候,都会全力以赴,都会拼劲全力;我做过的每一份工作,我都非常热爱,都特别享受;我的每一次转型,也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。

说了这么多,举了这么多例子,我要表达的最最核心的思想就是:放弃大学所学的专业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,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值得你付出,值得你全情投入,为之奋斗的事业,领域。

真正的问题是你在这个领域里能做到什么程度,做的怎么样?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享受你即将要改行、从事的事业,要知道我们的一生中,起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处在工作状态,如果你不喜欢,不享受自己的工作,那绝对会让你痛苦不堪?无论是医生、律师、火车司机、教师、流水线工人还是歌手、厨师、茶艺师、美发师、会计师、职业经理人、职业运动员、饭店服务员。

说到底都是谋生的一种勾当,没有什么尊卑高下之分,也无所谓可惜不可惜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职业作为大家谋生、养家糊口、追求幸福的最基本、最重要的载体,是不会变的。我也会经常拿我从会计转行到教育,转行做咨询,来鼓励那些放弃了自己专业的朋友们。
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新的职业,新的机会层出不穷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,不变的是自己追求成功,追求幸福的愿望,不变的是更加快速地奔跑,按照自己的人生算法,反复迭代,应变的是发现和捕捉机会,适应机会的能力。